相关新闻
-
04-24
三秦远古生物化石展厅建成开放
4月22日,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三秦远古生物化石展厅正式开幕。该展厅由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主办,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陕西自然博物馆承办。展厅以系统性收藏、研究与展示三秦古生物化石为核心,是集科研、科普、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公共平台,展厅的建成标志着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与利用迈入新阶段。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天雄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许秋雯,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蒋波出席开幕式。省自然资源厅相关处室、事业单位负责人及有关人员,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陕西自然博物馆主要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部分中学生代表近200人参加开幕仪式。
查看更多 -
04-17
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走进西安南开高级中学举办科普进校园活动
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携手西安南开高级中学,于4月15日举办了“地球演化的见证者—化石和矿石”地学科普活动。活动旨在拉近同学们与地球科学的距离,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查看更多 -
03-18
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开展“争做秦岭生态保护卫士”主题科普活动
在西安市第十二个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周即将来临之际,为增强青少年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3月17日,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在西安雁塔铭城小学举办了“争做秦岭生态保护卫士”主题科普活动。活动通过知识讲座、有奖问答以及矿石标本观察等丰富多样的环节,带领学生们深入了解秦岭的生态价值与保护意义,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查看更多 -
03-12
陕西省202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审查会圆满召开
2025年3月5日至7日,陕西省202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审查会在西安市召开,会议由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主办,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承办。省自然资源厅矿保处副处长黄佳岗主持会议,省自然资源厅矿保处处长王德峰出席会议并讲话,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负责人及有关技术专家和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查看更多
袁道先院士一行考察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座谈会
发布日期: 2016-12-26 作者: 来源: 浏览数:711
    12月20日下午4点,袁道先院士一行考察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座谈会在汉中市举行,会议时长两小时。陕西省地调院、陕西省地调中心、汉中市政府、汉中国土局、汉中市水利局、汉中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局等有关部门参加。
    座谈会学术性、专业性强,对于各相关部门、单位今后合理、高效、有目标地开展工作具有长远的指导性意义。袁道先院士首先对我国岩溶地貌与国外(英国、加拿大、菲律宾、加勒比、地中海等)岩溶地貌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比,阐述了我国岩溶地貌的特点。通过项目汇报及观看影像片,袁院士特别指出项目目前对岩溶形态缺乏系统观察、总结。岩溶形态最常见的有146种,包括宏观的、微观的,地表的、地下的,溶蚀的、沉积的,并指出需进一步进行技术深入挖掘或者逻辑性总结,而并非一般的描述,具体到宏观的、微观的,比如微观的溶痕、溶沟、溶槽,还要进行配套,对照岩溶学名词词典,查明天坑群岩溶形态种类,表明要把项目做细做深,这是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袁院士对项目基础地质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还要进一步分析、清晰地表达碳酸盐、非碳酸盐,可溶岩、非可溶岩相互配置的空间格局,这样对岩溶作用造成的原因才会有一个较好的分析,建议项目做1:5万基础地质工作,在地质图上用颜色清楚地标出碳酸盐、非碳酸盐,一目了然。
    从生态角度,袁院士从开发旅游景点,建设国家地质公园方面提出目前洞穴保护工作不到位,指出当地坡耕地相当普遍,砌墙保土工程做的不够,并以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水土流失对岩溶洞穴的危害,强调及时处理洞口垃圾及废水,环保、水利、林业、农业部门相互合作,采取措施保护洞穴。同时给出科学建议,防止水土流失砌墙保土工程量大,建议采取生物链,以金沙江上游水土保持为例,在洞口种植植物,不仅防止水土流失还可补充氮肥,一举两得。
    座谈会始终,袁院士一直强调亚热带岩溶地貌边界问题,指出汉中天坑群作为中国最北面典型的峰丛洼地值得关注,其构成了亚热带岩溶地貌的北部边界,具有世界意义,建议各相关部门、单位、人员扩大视野,准确定位,争出成果。
    座谈会学术性、专业性强,对于各相关部门、单位今后合理、高效、有目标地开展工作具有长远的指导性意义。袁道先院士首先对我国岩溶地貌与国外(英国、加拿大、菲律宾、加勒比、地中海等)岩溶地貌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比,阐述了我国岩溶地貌的特点。通过项目汇报及观看影像片,袁院士特别指出项目目前对岩溶形态缺乏系统观察、总结。岩溶形态最常见的有146种,包括宏观的、微观的,地表的、地下的,溶蚀的、沉积的,并指出需进一步进行技术深入挖掘或者逻辑性总结,而并非一般的描述,具体到宏观的、微观的,比如微观的溶痕、溶沟、溶槽,还要进行配套,对照岩溶学名词词典,查明天坑群岩溶形态种类,表明要把项目做细做深,这是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袁院士对项目基础地质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还要进一步分析、清晰地表达碳酸盐、非碳酸盐,可溶岩、非可溶岩相互配置的空间格局,这样对岩溶作用造成的原因才会有一个较好的分析,建议项目做1:5万基础地质工作,在地质图上用颜色清楚地标出碳酸盐、非碳酸盐,一目了然。
    从生态角度,袁院士从开发旅游景点,建设国家地质公园方面提出目前洞穴保护工作不到位,指出当地坡耕地相当普遍,砌墙保土工程做的不够,并以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水土流失对岩溶洞穴的危害,强调及时处理洞口垃圾及废水,环保、水利、林业、农业部门相互合作,采取措施保护洞穴。同时给出科学建议,防止水土流失砌墙保土工程量大,建议采取生物链,以金沙江上游水土保持为例,在洞口种植植物,不仅防止水土流失还可补充氮肥,一举两得。
    座谈会始终,袁院士一直强调亚热带岩溶地貌边界问题,指出汉中天坑群作为中国最北面典型的峰丛洼地值得关注,其构成了亚热带岩溶地貌的北部边界,具有世界意义,建议各相关部门、单位、人员扩大视野,准确定位,争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