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
08-21
钞中东一行赴省一八六煤田地质有限公司交流座谈
8月19日,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主任钞中东一行4人,赴省一八六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开展交流座谈。省一八六煤田地质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张异宵,党委书记郭云,以及双方单位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查看更多 -
08-20
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一行来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交流座谈
2025年8月19日,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郭文波一行,到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开展业务交流与合作座谈。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主任钞中东主持会议。省矿产中心相关领导、科所负责同志参加座谈。本次会议旨在深化交流、拓宽合作领域,共同提升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能力水平。
查看更多 -
08-18
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开展新入职职工岗前培训
为持续推动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走深走实,助力新入职职工快速进入角色、提升履职能力,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近日成功举办为期5天的“2025年新入职职工岗前培训”,中心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培训活动并进行授课。
查看更多 -
08-18
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协办召开矿产资源
近日,全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暨矿产资源规划研讨会在西安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我中心及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协办。来自全国18个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技术支撑单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近200名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及规划,研究提升国内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自然资源部矿保司副司长董庆吉、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许秋雯参加会议并致辞。
查看更多
《关中-天水经济区(富硒区)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成果显著
发布日期: 2017-03-31 作者: 来源: 浏览数:1358
《关中-天水经济区(富硒区)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是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公益专项部署的首个县域农业地质调查评价项目,是在以往关中地区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3月24日~25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西安组织专家对该项目成果报告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由地调局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首席成杭新研究员担任组长,专家成员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忠芳教授(生态地球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刘驰教授、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刘拓教授、甘肃地质调查院李绪善教授等组成。省地调院宁奎斌总工、项目管理处张晓团处长、财政厅、国土厅相关领导参加会议并指导。经过专家组评议,综合评定93分,获优秀级。
项目组通过五年的辛勤工作,取得主要成果:
1.编制了三原-阎良、周至-户县、临潼三个地区元素地球化学图、元素丰缺分级图、单元素环境质量分级图、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图、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估图等共197张,编制了乡镇级、村组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图册,编写了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成果报告。
2.通过开展土壤与植物硒迁移累积规律、土壤硒来源及生物有效性评价、农作物中硒富集程度研究等工作,提出了调查区土壤富硒标准为0.2mg/kg。
3.首次发现并圈定了连片富硒基本农田,总面积1657.92km2(248.69万亩),其中三原-阎良地区1187.41 km2(178.11万亩)、周至-户县地区433.27 km2(64.99万亩)、临潼地区37.24 km2(5.59万亩)。富硒区小麦、玉米富硒率分别达到99%、88%,大蒜、芹菜、油菜等蔬菜普遍富硒,为调查区富硒土地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4.首次查明了三原-阎良、周至-户县、临潼三个富硒区土壤中氮、磷、钾、硒、镉、砷、铅等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为土地规划利用、富硒特色农产品开发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5.初步建立表、图、文、码相结合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库,调查数据和成果在农用地等级划分得到应用。对陕西省农业生产科学种植、土地利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土地污染治理修复、富硒产品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会上宁奎斌总工对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一是感谢专家组对项目成果的评价,并要求项目组进一步加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能力的培训和提升;二是尽早谋划全省土地质量环境监测网和预警体系建设,为实现土地质量动态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加强与地调局工程首席专家成杭新研究团队互联互通;三是加快成果的转化应用,尽快建立富硒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基础作用,积极主动与市县地方政府领导对接沟通,使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项目组通过五年的辛勤工作,取得主要成果:
1.编制了三原-阎良、周至-户县、临潼三个地区元素地球化学图、元素丰缺分级图、单元素环境质量分级图、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图、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估图等共197张,编制了乡镇级、村组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图册,编写了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成果报告。
2.通过开展土壤与植物硒迁移累积规律、土壤硒来源及生物有效性评价、农作物中硒富集程度研究等工作,提出了调查区土壤富硒标准为0.2mg/kg。
3.首次发现并圈定了连片富硒基本农田,总面积1657.92km2(248.69万亩),其中三原-阎良地区1187.41 km2(178.11万亩)、周至-户县地区433.27 km2(64.99万亩)、临潼地区37.24 km2(5.59万亩)。富硒区小麦、玉米富硒率分别达到99%、88%,大蒜、芹菜、油菜等蔬菜普遍富硒,为调查区富硒土地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4.首次查明了三原-阎良、周至-户县、临潼三个富硒区土壤中氮、磷、钾、硒、镉、砷、铅等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为土地规划利用、富硒特色农产品开发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5.初步建立表、图、文、码相结合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库,调查数据和成果在农用地等级划分得到应用。对陕西省农业生产科学种植、土地利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土地污染治理修复、富硒产品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会上宁奎斌总工对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一是感谢专家组对项目成果的评价,并要求项目组进一步加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能力的培训和提升;二是尽早谋划全省土地质量环境监测网和预警体系建设,为实现土地质量动态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加强与地调局工程首席专家成杭新研究团队互联互通;三是加快成果的转化应用,尽快建立富硒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基础作用,积极主动与市县地方政府领导对接沟通,使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