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
04-24
三秦远古生物化石展厅建成开放
4月22日,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三秦远古生物化石展厅正式开幕。该展厅由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主办,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陕西自然博物馆承办。展厅以系统性收藏、研究与展示三秦古生物化石为核心,是集科研、科普、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公共平台,展厅的建成标志着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与利用迈入新阶段。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天雄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许秋雯,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蒋波出席开幕式。省自然资源厅相关处室、事业单位负责人及有关人员,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陕西自然博物馆主要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部分中学生代表近200人参加开幕仪式。
查看更多 -
04-17
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走进西安南开高级中学举办科普进校园活动
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携手西安南开高级中学,于4月15日举办了“地球演化的见证者—化石和矿石”地学科普活动。活动旨在拉近同学们与地球科学的距离,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查看更多 -
03-18
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开展“争做秦岭生态保护卫士”主题科普活动
在西安市第十二个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周即将来临之际,为增强青少年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3月17日,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在西安雁塔铭城小学举办了“争做秦岭生态保护卫士”主题科普活动。活动通过知识讲座、有奖问答以及矿石标本观察等丰富多样的环节,带领学生们深入了解秦岭的生态价值与保护意义,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查看更多 -
03-12
陕西省202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审查会圆满召开
2025年3月5日至7日,陕西省202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审查会在西安市召开,会议由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主办,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承办。省自然资源厅矿保处副处长黄佳岗主持会议,省自然资源厅矿保处处长王德峰出席会议并讲话,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负责人及有关技术专家和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查看更多
中心举办碳汇理论专题培训
发布日期: 2022-04-29 作者: 生态地质所 焦锐 黄薇 核稿:党群办 杨文蕙 来源: 浏览数:1127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质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工作,在碳减排、碳增汇、碳封存等方面大有可为,在倒逼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为进一步提升中心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地质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4月上旬,中心特邀西北大学刘康教授为中心相关技术人员作了题为“双碳目标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减排增汇”的专题培训。
刘康教授从碳达峰与碳中和国际政策背景、国际社会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方案——双碳目标需社会共同努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陆地生态系统碳减排增汇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详细解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总体路径,在多个领域(能源供给侧改革、工业企业提高能效、建筑行业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交通领域推广绿色出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大力发展CCUS技术)共同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能源体系转型,实现碳排放达峰,辅以“负碳”手段最终实现碳中和。刘康教授在授课后,与中心技术人员就地质行业助推实现碳达峰目标可施行的具体措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耐心解答技术人员关于碳汇理论方面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中心相关技术人员在碳汇理论方面提高了认识,开拓了视野,进一步掌握双碳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中心今后开展基于碳排放与碳汇现状研究、减排增汇路径创新、计量监策体系完善、碳捕集与封存探索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地学贡献。
中心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参加了学习培训。
刘康教授从碳达峰与碳中和国际政策背景、国际社会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方案——双碳目标需社会共同努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陆地生态系统碳减排增汇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详细解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总体路径,在多个领域(能源供给侧改革、工业企业提高能效、建筑行业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交通领域推广绿色出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大力发展CCUS技术)共同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能源体系转型,实现碳排放达峰,辅以“负碳”手段最终实现碳中和。刘康教授在授课后,与中心技术人员就地质行业助推实现碳达峰目标可施行的具体措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耐心解答技术人员关于碳汇理论方面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中心相关技术人员在碳汇理论方面提高了认识,开拓了视野,进一步掌握双碳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中心今后开展基于碳排放与碳汇现状研究、减排增汇路径创新、计量监策体系完善、碳捕集与封存探索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地学贡献。
中心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参加了学习培训。

